2022世界盃攻防數據 創紀錄共進172球

世界盃共進172球

全球每四年必瘋一個月的2022卡達世界盃足球賽落幕了,本屆最終進了172球,超越2014年巴西世界盃和1998年法國世界盃的171球,創造了新的世界盃進球紀錄。如今大賽結束所有的數據再度出爐,且看發哥再次就攻防數據解惑,本屆破網與上屆有點類同,都是不太講究控球優勢,讓對方攻過來抓住防搶轉攻,及時快速反擊來個一擊斃命。

最佳傳球及突破點

首先,發哥從1986年世界盃開始每屆必記錄的最佳傳球及突破點,同時是防守最危險的「球門左右兩邊5至10碼兩大地帶」,本屆總計再出現了48球,占全部進球的27.9%。也就是說仍如同上兩屆一樣,平均每不到4球裡,即會有一個進球都是發生在此突破地帶。而上屆2018占26.6%,上上屆2014占28.6%。

這項由國際大師修斯多年前便已提出論證數據告訴我們的最佳傳送及突破兩大地帶,在這次大賽中最佳的例子,是冠軍賽中迪馬利亞為阿根廷進入的第二球,還有八強賽荷蘭阿根廷時,在進入延長賽90+11分鐘那記頭頂絕平進球。而上一屆明例正是那兩場攸關誰可以獲得最後冠軍決戰資格的戰役,尤其是克羅埃西亞英格蘭在進入延長加時賽第109分鐘,由曼朱基奇演出逆轉絕殺的那一球更具說服力;另一場準決賽法比對決,結果法國全場就靠一次角球攻擊搶頂破網,絕殺位置正是在此地帶。

2022世界盃決賽迪馬利亞(左白)攻入第二球的突破點即在球門左邊六碼區域角外。

「絕殺地帶」

類似這樣的突破地帶,愈要防守一方更加注意防範,但也還真防不勝防,而回顧2014及2010兩屆世界盃的冠軍決賽都歷經延長加時賽絕殺定江山,其突破點也都出現在此發哥稱之為「絕殺地帶」。上屆決賽進入延長加時第113分鐘時,德國替補小將戈策(Gotze)正是在此地帶絕殺了阿根廷隊;球迷如果沒健忘的2010年世界盃冠軍決賽時,西班牙在進入延長加時第116分鐘,才由伊涅斯塔(Iniesta)絕殺的那個進球突破位置,同樣是在此攻方最佳的突破兩大地帶。

德國菲爾克魯格(白衣9)在右邊球門六碼區域外角拿球射遠柱內掛網鏡頭。

控球率占優卻輸

其次,別太迷信傳控球打法,要懂「簡單而實用,更得把握住快速而有效率的原則」。本屆大賽中控球率占優卻未能獲勝的場次有25場(占39%、平均每2.56場出一次),最具代表性是摩洛哥隊,在2022年世界盃上輸了2場球,這2場球恰恰是他們整屆比賽中控球率最高的2場,他們對戰法國的比賽控球率高達55%,季軍戰他們的控球率也達到了49%,然而這2場球他們都輸了,而在此前的比賽中,他們每場平均控球率只有31%,但他們在那5場比賽中3勝2平保持不敗。另外全場射門次數占優未勝的場數有17場,占了26%。

摩洛哥是控球率少卻贏下最多場比賽的代表。

上屆有27場

而上屆2018年控球率占優的一方,最終未能獲勝的場數有27場,占了42%;而全場射門次數占優的一方,最終還是輸球的場數有24場,占了37%。

事實上本屆最強調傳控球打法的強隊西班牙德國,最終都走不遠出局了,反而被在場上有實力傳控卻刻意不採用的如法國隊,尤其是黑馬摩洛哥展現了穩守快速反擊中踢出高效率,卻成了贏家。

對照在2018年最後冠軍決賽中的法國隊就是最佳例證,德尚領軍的法國隊在那屆為球隊選擇了更務實,也較高效的踢法,法國在攻入前場30公尺的次數比克羅埃西亞隊少25次,射門次數8比15,比克羅埃西亞少了幾乎一半,而將球攻至對方禁區內的次數更是不足克羅埃西亞的三分之一,全場控球率僅有39%,但結果卻是法國4比2贏了克羅埃西亞。

掌控場上的節奏

因此掌控場上的節奏很重要,是主導控球權以及攻擊優勢的一方,在現今足球講求更快、更強、更精緻化的趨勢下,技術型態也跟著潮流而改變,那就是「簡單而實用,更得把握住快速而有效率的原則」過去十年以前所謂的傳控球風潮顯然已大為褪色了。

須知進球總在5腳內破網的硬道理。誰能告訴我在本屆全部172個進球裡,那一個球是從發動攻擊開始,經由超過五次以上的傳球之後成功把球攻進去的?事實上,早有國際足總大講師修斯經多年數百場的論證數據得知,87%的進球都是出自5次或更少的傳球之後創造出來的結果。

南韓黃喜燦(紅)絕殺葡萄牙一球。

南韓絕殺葡萄牙

本屆最經典的例子,是南韓在對葡萄牙之戰,進入延長加時賽的第91分鐘,在守下葡萄牙的角球攻擊後,快速反攻傳兩腳後,由黃義助快切入那絕殺地帶接應孫興慜的滲透妙傳而以2比1絕殺了葡萄牙,絕地重生殺入16強淘汰賽。

2018上屆最經典的一球,正是16強賽比利時日本之役,在進入裁判最後補時階段第94分鐘,由守門員庫爾圖瓦發動快速反擊的絕殺逆轉勝入球,從他在自家禁區內拿下球後,迅速地面直拋球給中場隊友快攻,再傳一腳到前場右邊後,第三個接觸球的查德利(Chadli)及時迎上,就在那所謂的「絕殺地帶」左邊球門六碼區域線外左腳直接射進,整個反攻過程只經兩三腳觸球即破網。

死球變活球

接著來談死球變活球。死球是指比賽中的角球、自由球、邊線球、12碼罰球,過去在台灣根本不曾聽聞足球相關參與者說過啥定位球,但今天卻被傳播管道一再以這中國大陸用語而直稱之定位球。事實上這規則上的名詞就是指上述的死球狀況。

本屆「死球」狀況進球數高達41球,占了近24%,包括了11顆角球間接入網、17顆12碼罰球、7顆自由球間接人網、3顆自由球直接破網以及3顆邊線球間接入網。其中梅西一人便主罰四次12碼罰球全進。

不過相較上屆2018「死球」狀況進球數高達72球,占了42.6%,本屆明顯少了快一半,而相較差異最大的在自由球,少了一半以上。2018那屆出現26顆是角球、22個12碼罰球、15個間接自由球、7個直接自由球以及2個邊線球間接破網。

再來談就入球的時間分析,近幾屆世足賽保持四成以上甚至一半的進球,都出現在上、下半場的開賽及結束前10分鐘內出現入球的機率。因為開賽的不夠專心,結束前的放鬆及體能下滑是主因。

那本屆大賽呢?上半場開賽前後10分鐘內進了30球,下半場開賽前後10分鐘內進了36球,而在進入裁判補時階段則進了18球,共計有84球,等於本屆全部進球中有近49%的進球時間都發生在此時段內,幾乎快占了一半的球數。

佩特科维奇(16)在延長加時於巴西未壓迫防守下射進絕平一球。

這情況顯示與上屆2018年極為接近,上屆上半場開賽前後10分鐘內進了27球,下半場開賽前後10分鐘內進了39球,而在進入裁判補時階段則進了17球,共計有83球,也幾乎快占了一半的球數在此上下半場時段內出現。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