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媒體13日公布日本代表性小說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的死訊。
因衰老逝世
日本出版社講談社今天表示,日本當代存在主義作家、以戰後民主主義世代旗手聞名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3月3日因衰老逝世,享壽88歲。他在日本經歷福島核災後,積極投入反核運動,曾號召千萬人連署,呼籲以自然能源取代核能。
大江健三郎介紹
日本經濟新聞報導,大江健三郎1935年1月31日出生於愛媛縣喜多郡大瀨村,就讀東京大學法國文學系時以「奇妙的工作」奪下東大五月祭賞,受到文壇矚目。
1958年23歲時,大江健三郎以小說「飼育」成為當時史上最年輕的芥川賞得獎人。內容描述二戰期間,一架美國戰機墜毀在日本偏僻山村,機上黑人飛行員遭到村民俘虜後,與書中主人公少年經歷一連串事件。
故事中的山村有他童年時期生活的大瀨村的影子,大瀨村之後也多次成為他作品的舞台。
1963年,大江健三郎的長子大江光出生,但出生時就有頭蓋骨異常與認知障礙。隔年,大江健三郎發表以此為感悟的作品「個人的體驗」,獲得新潮社文學賞。
內容描述一名父親起初希望有認知障礙的孩子死去,在經歷各種心路歷程後,最後接受現實,決定與孩子一起活下去。大江光之後也出現在他多部作品當中。
大江健三郎的作品深受法國與美國文學影響,內容多出自於他的個人經歷,包含對殘疾的看法,以及山村與大城市間的疏離感等。
1967年,大江健三郎發表30歲後的最初長篇作品「萬延元年的足球隊」,成為當時最年輕的谷崎潤一郎賞得主,這也是他最受到推崇的作品。大江健三郎1994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時,這部作品被引用為他的代表作。
大江健三郎是繼川端康成以來,第二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人。兩人的獲獎演說也有所呼應。
1968年,川端康成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獲獎時,發表演說「日本之美與我」,向世人介紹日本古典與藝術,宣揚日本之美。
20多年後,大江健三郎在斯德哥爾摩發表演說「曖昧的日本與我」,相對於川端,他把日本視為一個「曖昧」(ambiguous)的國家,強調日本不只有美好的一面。
大江健三郎曾發表諸多與政治相關的批判性作品,並在反核議題上積極發聲。
兒子大江光出生後,大江健三郎前往廣島參加反核會議,見到許多核爆倖存者,並開始了「廣島筆記」的雜誌連載。這一年,他經歷長子出生,以及接觸到反核,從此成為他終生的兩大重要議題。
2012年,大江健三郎等各界名人發起「再見核電廠 千萬人連署」活動,呼籲以太陽、風等大自然能源來取代核能發電,在311震災1週年的前1個月2月11日,在全日本主要都市及福島等地進行1千萬人連署活動。
大江健三郎小檔案
出生:1935年1月31日,日本四國愛媛縣
學歷:東京大學法國文學系
經歷:1957年以「死者的招待」入圍日本芥川賞、1958年以「飼育」獲日本芥川賞、199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2004年參與日本作家加藤周一發起的「九條會」聲明、2006年日本講談社為其設立「大江健三郎賞」。
大江健三郎大事記
1954年 進入東京大學法國文學系就讀,並開始寫作,陸續發表「火山」、「奇妙的工作」等作。
1957年 作品「死者的招待」入圍日本芥川賞,並為日本首名諾貝爾文學獎作家川端康成讚賞。
1958年 作品「飼育」獲日本芥川賞,並自東京大學畢業。
1963年 推出考察廣島核爆事件的作品「廣島札記」。
1994年 獲諾貝爾文學獎,成為川端康成後第2名獲該獎項的日本作家。
2004年 參與日本作家加藤周一發起的「九條會」,針對主張「永久放棄武力與戰爭」的憲法第九條共同發出聲明。
2009年 大江健三郎首度訪台,出席「國際視野中的大江健三郎」研討會。
2015年10月,也是終戰70年紀念,當時80歲的大江健三郎,在東京自宅中接受《NHK》的專訪,反覆重申捍衛憲九條的立場、對戰後世界和平的想望。
2023年3月13日,日本證實大江健三郎已於今年3月3日衰老逝世,享壽88歲。
大江健三郎被稱為是日本戰後文學的旗手,而「戰後」一語,亦是跟隨大江一生的關鍵詞。瑞典文學院給大江的評語,是「以詩的力量創造了想像的世界…,刻畫了當代人的困惑和不安。」——個人的體驗,宿命之救贖,大江健三郎的作品從微觀中,探究人類生命的質問,也是給所有在世間面對苦難的人們,一盞繼續探求生命意義、給予勇氣的明燈。
大江健三郎留存有超過1萬張的寫作原稿,2021年時已捐贈給東京大學文學系,預定在今年夏季成立「大江健三郎文庫」做為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