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耳門聖母廟
歷史介紹
臺南正統鹿耳門聖母廟為全世界建築規模最大的媽祖廟,位於台灣臺南市的安南區,是全球建築規模最大的媽祖廟宇之一,也是台灣重要的宗教聖地。這座宏偉的廟宇歷史悠久,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傳說鄭成功在台灣登陸時,發現了這座媽祖廟,並認為是媽祖庇佑他成功驅逐荷蘭人的重要因素。因此,他下令重建這座廟宇,並增祀文武館媽和國聖媽等神明。
然而,清道光11年,曾文溪氾濫,導致原本的媽祖廟被沖毀,神像不得不寄祀於三郊的海安宮和水仙宮。直到日治時期的大正2年,一艘大陸泉州富美宮五府千歲王的船流到了這個地方,經過媽祖的示意,船被迎回並建立新的廟宇,這座廟與媽祖一同受到崇拜。
聖母廟在民國70年重建落成,並正式更名為臺南正統鹿耳門聖母廟。廟宇占地約40公頃,其壯觀的外觀彷彿古代宮殿,給人一種庄嚴肅穆的感覺。廟內保存了明代軟身正殿大媽等古物,並在清道光11年設立了箕水豹神碑,記錄了當時的道教鎮水儀式以及古廟遭受水災的歷史。

「開基媽」爭議
鹿耳門天后宮與臺南正統鹿耳門聖母廟目前兩方對於正統「開基媽」下落仍有著爭議,最一開始鄭成功所搭蓋的媽祖宮有著鹿耳門天后宮、鹿耳門聖母廟等稱呼,但在經洪水天災後,目前位於臺南安南區土城的「正統鹿耳門聖母廟」與顯宮附近的「鹿耳門天后宮」皆主張是該廟的繼承者。兩廟對於「鹿耳門媽」(開基媽)的下落說法不同,土城正統鹿耳門聖母廟主張鹿耳門媽寄祀在海安宮,後於日大正七年(1918年)被迎回,而顯宮的鹿耳門天后宮則主張鹿耳門媽(開基媽)是被供奉在當地民居,由值班爐主祭祀,現存於該廟之中。
目前兩間祀奉媽祖的廟宇皆為當地的信仰中心,不論平假日皆香火鼎盛,對宗教信仰與傳統建築特色有興趣的旅人可前往朝聖。

補財庫、求財、財利燈
媽祖殿內供奉福德正神,可以購買補財庫供奉品,請土地公來補財庫,也能求發財金。此外,一般除了補財庫卻忘了要點盞財利燈,財利燈特別適用於求財和增加才運的需要,尤其對於經濟壓力大或希望事業有所突破的上班族來說,財利燈具有保護財庫的功效。
根據農民曆,特定生肖在甲午馬年可能會面臨破財之憂,因此需要特別關注財運。鹿耳門天后宮也供奉財神爺金尊,每年農曆大年初四舉行盛大的迎接財神的儀式,吸引了數萬人前來參與。
